寶寶長牙期需要注意什么

|復禾健康
分享到

微信“掃一掃”

分享到朋友圈  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×

打開微信,點擊底部的“發(fā)現(xiàn)”,

使用“掃一掃”即可將網(wǎng)頁分享至朋友圈。

  嬰兒在出生后6個月左右即開始生出第一顆牙齒,這時長出的牙齒叫乳牙,一共20個。長牙期間家長要注意護理好寶寶的牙齒,那么寶寶長牙期要注意什么呢?


 

  寶寶長牙期要注意什么?

  1、寶寶長牙期,父母可以用手指輕輕按摩一下寶寶紅腫的牙肉,如此可讓寶寶覺得較舒適,而且止癢,時間早晚各一次,按摩時間5分鐘內,父母要洗干凈手,因為放入寶寶口內的,衛(wèi)生很重要。

寶寶長牙期需要注意什么

  2、如果寶寶長牙期不愿意吃東西、流口水比較頻繁,則可以為寶寶準備磨牙棒。寶寶咬磨牙棒可以緩解長牙期各種不舒服,也防止寶寶亂咬東西,定期消毒就可以了。

  3、寶寶長牙期需要父母特別的呵護和關愛的,比如買些小玩具吸引寶寶眼球,父母和寶寶做游戲,看些有趣的圖書和動畫片等,如此可緩和寶寶的情緒,讓寶寶健康快樂成長。

  4、從寶寶出生后開始喝奶起,最好堅持每次喝完奶都給寶寶清潔口腔,以紗布清洗或給寶寶用清水漱口均可。即便未添加輔食的寶寶對清潔口腔十分抗拒,每天至少也要在晚上入睡前清潔一次。

  5、有些寶寶會感到不舒服和煩躁,可以用干凈的手指或濕潤的紗布,放入孩子的口中磨擦牙齦,這樣會對他有所幫助。涼涼的出牙環(huán)也可以用來緩解孩子出牙時的牙齦不適。

  6、有時牙床可能會有疼痛,引起低熱,致使小兒哭鬧不休。這時媽媽應該更細心,更體貼地照顧自己的孩子。多抱抱小兒,以母乳喂養(yǎng),多哄哄、說些“乖乖”的話兒給小兒聽聽,給予更多的安慰。

  7、要避免讓小孩咬硬物引起牙齦出血,這時可用潔凈的手指輕輕按摩牙床,會有減輕疼痛的作用。

  8、爸爸媽媽如果仔細查看寶寶的口腔,就可以看到局部牙齦發(fā)白或稍有充血紅腫,觸摸牙齦時有牙尖樣硬物感。流口水時,應給小兒戴上“頸圍”,保護頸部,用柔軟的、吸濕性強的毛巾輕輕擦試口角、面頰、下巴等處,以免引起發(fā)紅、皺裂。

  9、嬰幼兒的抵抗力會稍微下降,必須注意防感染,寒冷的季節(jié)應給小兒保暖,保持清潔衛(wèi)生。

寶寶長牙期需要注意什么

  10、媽媽要關注嬰兒食品中的糖分含量,對于含糖量比較多的果汁和蜂蜜,盡量不要讓孩子多吃。嬰兒期寶寶的牙齒結構比較脆弱,過多的糖分會滋生細菌或者形成蛀牙。

  11、1歲左右,可帶寶寶看牙醫(yī),定期檢查寶寶的牙齒發(fā)育狀況,聽取牙醫(yī)的護牙建議,保證寶寶的口腔衛(wèi)生。

  12、如果嬰幼兒在此期間有發(fā)高燒、腹瀉、呃逆、咳嗽,甚至痙攣、抽搐等表現(xiàn),則不是長牙的過錯,而可能是有其它病因或病菌感染,應及時找小兒科醫(yī)生看看。

#p#副標題#e#


 

  寶寶長牙期間有哪些癥狀?

  長牙期間寶寶是會有一些異常表現(xiàn),不同的寶寶表現(xiàn)也不同,總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九個方面:

  1、疼痛:你的寶寶可能表現(xiàn)出疼痛和不舒服的跡象。

  2、暴躁:牙齒帶來的不適會讓寶寶脾氣暴躁和愛哭鬧,在出牙前一兩天尤其明顯。

  3、臉頰發(fā)紅:你可能留意到寶寶的臉頰上出現(xiàn)了紅色的斑點。

  4、流口水:出牙時產(chǎn)生的過多唾液會讓寶寶經(jīng)常流口水。

  5、啃、嚼或咬東西:把任何東西放到寶寶嘴巴附近,他可能會出現(xiàn)以上動作。

  6、牙齦腫脹:檢查一下他的嘴巴,看看牙齦上是否有點紅腫或腫脹。

  7、睡不安穩(wěn):寶寶可能會在半夜醒來,并且看起來煩躁不安,盡管他之前一直睡得很安穩(wěn)。

  8、體溫升高:出牙能使體溫稍稍升高,所以寶寶可能會覺得比平時熱一點。

  9、屁股疼痛:雖然我們還不清楚原因,但是有些父母已經(jīng)注意到,寶寶出牙時更容易患上尿布疹,并且可能大便會過稀。

#p#副標題#e#


 

  寶寶長牙的正確順序

  寶寶的出牙順序與遺傳和營養(yǎng)都有關系,通常寶寶是按順序出牙,但是寶寶長牙順序顛倒的也不在少數(shù),只要牙齒的質量好,長牙順序紊亂也沒有關系。

  6-8個月:下齒槽長出兩顆中間的門牙,跟著上齒槽又長出兩顆門牙。

  8-12個月:上齒槽長出外面兩顆門牙,然后下齒槽的兩顆外側門牙冒出牙齦。

  12-16個月:先后在上下齒槽出現(xiàn)第一乳磨牙。

  寶寶從6個月開始出牙,到2歲半左右乳牙基本出齊,長齊20顆乳牙。

  20-30個月:長出下齒槽的兩顆第二乳磨牙,上齒槽的兩顆第二乳磨牙,至此20顆乳牙長齊了。

  16-20個月:先后在上下齒槽長出犬牙。

免責聲明:本頁面信息為第三方發(fā)布或內容轉載,僅出于信息傳遞目的,其作者觀點、內容描述及原創(chuàng)度、真實性、完整性、時效性本平臺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涉及用藥、治療等問題需謹遵醫(yī)囑!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如有作品內容、知識產(chǎn)權或其它問題,請發(fā)郵件至suggest@fh21.com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處理!

相關推薦 最新發(fā)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