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蕁麻疹可通過中藥內調、外治法、針灸療法、膳食調理及體質改善綜合治療,關鍵在于祛風除濕、調和氣血。
風熱型常用消風散加減,含荊芥、防風、蟬蛻等;血虛風燥型選用當歸飲子,含當歸、白芍、生地;濕熱型以龍膽瀉肝湯為主,配合黃芩、梔子。需辨證施治,療程一般3-6個月,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海鮮。
艾灸選取曲池、血海等穴,每周3次;火罐在背部膀胱經走罐可祛濕毒;中藥熏洗用苦參、地膚子、白鮮皮煎湯濕敷,每日1次。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皮膚,緩解瘙癢紅腫。
主穴取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陰交,配風市、膈俞穴;耳針選肺、內分泌、腎上腺等反應點;梅花針叩刺病變周圍皮膚至微出血。針灸調節(jié)免疫機能,減少組胺釋放。
薏苡仁赤小豆粥健脾利濕,連服1個月;冬瓜皮茅根茶清熱利尿;忌食羊肉、韭菜等發(fā)物。飲食需清淡,補充維生素C與鈣質增強血管穩(wěn)定性。
氣功練習八段錦第三式"調理脾胃須單舉",太極拳云手動作可疏肝理氣;避免熬夜及情緒波動,保持居住環(huán)境干燥通風。體質調理需持續(xù)6個月以上。
慢性蕁麻疹患者日常可多食馬齒莧、綠豆等清熱解毒食材,飲用菊花決明子茶;適度進行快走、游泳等有氧運動;穿著純棉衣物減少摩擦。急性發(fā)作期可用紫草油外涂,嚴重者需配合西藥抗組胺治療。治療期間記錄飲食起居,有助于識別誘發(fā)因素,建議每月復診調整方案。
2011-10-16
2011-10-16
2011-10-16
2011-10-16
2011-10-15
2011-10-15
2011-10-15
2011-10-15
2011-10-15
2011-10-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