異位性皮炎可通過中藥內(nèi)服、外治法、針灸調理、膳食養(yǎng)生及情志調節(jié)綜合治療。
風熱型常用消風散加減,濕熱型選用龍膽瀉肝湯,血虛風燥型以當歸飲子為主方。臨床根據(jù)證型調整,如兒童患者可加入鉤藤、蟬蛻等息風藥,成人頑固性皮損可配伍土茯苓、白鮮皮增強祛濕解毒功效。需連續(xù)服用2-3個月觀察療效。
急性期滲出用馬齒莧、黃柏煎湯冷敷;慢性肥厚皮損采用青黛散調麻油外涂。艾灸足三里、肺俞穴可改善免疫功能,火罐沿膀胱經(jīng)走罐能疏通經(jīng)絡。推拿重點按壓曲池、血海等穴位,每周3次為宜。
主穴取大椎、風門、膈俞調節(jié)營衛(wèi),配合耳穴神門、內(nèi)分泌點埋豆。對于瘙癢劇烈者,梅花針叩刺局部出血后拔罐,隔日1次。頑固病例可采用穴位注射,選用當歸注射液注入足三里。
忌食海鮮、牛羊肉等發(fā)物,推薦薏苡仁赤小豆粥健脾利濕,綠豆甘草湯清熱解毒。日常可飲用桑葉菊花茶疏風清熱,或枸杞麥冬茶滋陰潤燥。體質調理需持續(xù)3-6個月。
肝郁氣滯型配合柴胡疏肝散,夜間瘙癢影響睡眠者加用酸棗仁湯。練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式,或六字訣噓字功疏泄肝火,每日晨起練習20分鐘。
患者需穿著純棉衣物避免摩擦,沐浴水溫控制在37℃以下。堅持食用山藥、蓮子等健脾食材,配合慢跑、太極拳等溫和運動增強衛(wèi)氣。夜間瘙癢可臨時外涂紫草油,避免搔抓導致繼發(fā)感染。治療期間定期復診調整方案,嚴重滲出或全身癥狀需及時中西醫(yī)結合處理。保持居住環(huán)境通風干燥,濕度維持在50%-60%為宜。
2025-03-22
2025-03-22
2025-03-22
2025-03-22
2025-03-22
2025-03-22
2025-03-22
2025-03-22
2025-03-22
2025-03-22